中国金属学会近终形制造技术分会于4月24日在唐山曹妃甸举办了“2023 年近终形制造技术高端论坛”,毛新平院士作为该分会主任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高站位、前瞻性讲话。为了解更多关于近终形制造技术的创新点、竞争优势、对“双碳”战略的意义等,世界金属导报记者对毛新平院士进行了专访。
“双碳”背景下,近终形制造技术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记者:您是钢铁行业近终形制造技术研究领域的领军者,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钢铁近终形制造技术有哪些创新性发展?
毛新平院士表示,近终形制造技术具有流程简约高效,资源使用效率更高,废弃物以及温室气体排放更少等显著特点和优势,在“双碳”背景下,学界和业界对近终形制造技术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谈到钢铁行业近终形制造技术的创新性发展时,毛新平院士将近年来的技术进步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发展。通过近三十年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在工艺技术方面形成了第一、第二、第三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其中第三代技术就是连续化生产技术,也就是俗称的无头轧制技术。近年来,首钢京唐公司开发使用MCCR技术,即多模式全连续铸轧,并达到了设计的产能规模。毛院士称,未来无头轧制技术还将会不断发展并将进一步广泛推广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品种范围和品质进一步拓展,包括薄规格高强度产品、集装箱用钢、特殊钢和硅钢等。
二是薄带铸轧技术的发展。沙钢率先在国内实现了薄带铸轧的工业化生产,并且在全球范围首次达到了50万吨/年的设计产能。围绕薄带技术的化学和物理冶金的相关基础研究及关键消耗材料的开发等做了大量工作,品种规格开发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是平面流铸带技术的应用。平面流铸带技术过去主要用于生产非晶带材,近年来也在探索采用平面流铸带技术生产薄规格的更高Si含量的材料,比如6.5%Si的高硅钢产品。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目前在支持相关的研究工作。
毛新平院士认为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碳中和的问题上逐步达成共识,欧盟已经通过就包括钢铁产品在内的五大类基础材料产品征收碳关税的相关法案,钢铁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将直接影响钢铁产品的竞争力,进而影响钢铁企业的发展和生存,钢铁产品的低碳属性将得到人们的进一步关注,因此近终形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终形制造技术更加简约高效,更加节能降碳
记者: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近终形制造技术在流程生态化、产品绿色化方面有哪些竞争优势?
当记者问及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看,近终形制造技术的竞争优势时,毛新平院士称,所谓近终形就是金属材料浇注的坯料厚度尽可能接近最终产品的厚度,从而减少材料加工过程中的设备投入、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近终形制造技术的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传统技术显著减少。例如,与常规热轧技术相比,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50%,薄带铸轧技术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约89%。
毛新平院士从两个方面归纳了近终形制造技术的竞争优势。其一,从低碳和碳中和角度来讲,近终形制造技术更加紧凑、更加简约高效,能耗更低、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减少。其二,近终形制造技术有不同于传统流程的化学冶金和物理冶金特点,反映到产品的定位、竞争力方面有显著不同。
MCCR-DUE产线充分体现了灵活的设计理念
记者:作为典型的近终形制造技术,首钢京唐MCCR-DUE产线的运行备受关注,您对这条产线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特点怎么看?
毛新平院士表示,首钢京唐公司的MCCR-DUE产线设计产能为210万吨/年,产品厚度从0.8-12.7mm,产品宽度从900-1600mm,是具有单坯轧制、半无头轧制、无头轧制多种生产模式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
其独特的工艺优势在于能够在同一条产线上实现多种生产模式,这意味着在同一条产线上,既可以采用无头轧制模式生产超薄规格产品,也可以采用单卷轧制模式低成本生产需要低拉速的高附加值产品、热机轧制或厚规格产品,充分体现了产线灵活的设计理念。
以科技创新为基石,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全流程创新,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
记者:“双碳”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在实现绿色化的进程中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为了实现“双碳”目标,钢铁行业应着力于哪些关键性绿色低碳技术路径?
毛新平院士指出,钢铁材料是一种基础结构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粗钢产量已经达到10亿吨以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增长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时看到,钢铁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18.6亿吨左右,约占我国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6%。在“双碳”背景下,钢铁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过程,是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是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的过程,更是实现钢铁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是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
在国家“双碳”战略发布之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组织行业内100多位院士、专家,经过前后一年多的深入、系统的研究,去年八月向社会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研究表明通过全面、深入、系统的全方位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钢铁行业是可以实现碳中和的。同时,提出了中国钢铁工业“双碳”愿景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六大技术路径,即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和捕集封存利用。
毛新平院士表示,六大路径的共性就是科技创新。中国钢铁工业要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是重视科技创新,各级领导和企业家们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加强科技创新投入,推进钢铁工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转载自《世界金属导报》2023年第17期 B06)